信息索引号 | 01404053X/2024-01599 | 生成日期 | 2024-04-15 | 公开日期 | 2024-04-15 |
文件编号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发布机构 | 江阴生态环境局 | |
公开形式 | 网站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社会 |
有效期 | 长期 | 公开程序 |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 体裁 | 其他 |
主题(一级) |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 | 主题(二级) | 环境监测、保护与治理 | 关键词 | 生态,保护,生态文明 |
效力状况 | 有效 | 文件下载 | |||
内容概述 | 江阴生态环境局2023年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计划 |
2023年,江阴生态环境局牢牢抓住省厅支持江阴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县域示范的机遇,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绿色发展动能,统筹推进治污攻坚和生态修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良好实效。
一是环境质量提升巩固。空气优良天数比率首次突破80%,达到80.3%,PM2.5浓度31.8µg/m3,两项指标在全省排名“双提升”,连续3年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18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连续3年保持100%,9条主要入江支流全部达到Ⅲ类及以上,其中8条达到Ⅱ类,较上年增加1条。
二是绿色发展提质增效。加速三大行业转型升级,完成4家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化工园区外化工企业减少到40家。推进4个印染集聚区建设,推动工业园区升级改造,关停整治“散乱污”企业286家。创成省级绿色发展领军企业3家。
三是改革创新提升活力。强化服务发展,出台《江阴市排污总量指标管理办法(试行)》,实施排污总量调拨项目275个,支持全部省市重大项目落地,出台《江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改革实施方案(试行)》,试点实施2个项目承诺制审批。全面推进非现场执法,正面清单企业由33个增加至82个。江阴生态环境局获评江阴市委市政府“真抓实干奖”3次、无锡市生态环境局“攻坚突破奖”2次。
四是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完成53项省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太湖治理、长江大保护等重点工程项目。推进江阴生态环境安全和应急管理“强基提能”28条,建立完善环境应急管理制度,推进环境风险企业“三推动一强化”行动。推进完善园区突发水污染事件环境应急三级防控体系建设。
五是污防攻坚提速奋进。以更强决心、更严标准、更硬举措一体化推进系统治水、精准治气、科学治土。深入践行长江大保护战略,排查整治涉磷、涉氟企业,开展铸造、钢铁等行业专项整治,实施大户深度友好减排,完成大气治理工程3763个。建成“无废城市”建设项目11个,完成359项土壤污染防治重点任务。环境信访数量同比下降22.1%,其中省级以上同比下降21.8%。江阴生态环境局获评生态环境部2023年执法大练兵表现突出先进集体。
六是铁军建设提振作风。突出政治建设,切实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紧密融入业务工作,牢固树立纪律和规矩意识。切实抓好党员干部教育管理工作,发挥党支部教育管理党员作用,引导党员在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健全自我管理,持续净化朋友圈、社交圈,永葆党员队伍先进性和纯洁性。
2024年,江阴生态环境局将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唯一唯精、抓紧抓实,全面描绘美丽江阴新蓝图,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一是打造绿色发展新样板。发挥县域示范引领作用,把全省唯一“试点”打造成“唯精”示范,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推动政策服务发展,持续深化污染物排放总量管理改革,在高新区试点实施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改革,全力保障重大产业项目发展;开展跨区域总量减量替代资金结算,进一步完善环境管理奖惩机制。推动印染集聚成势,全面建设印染集聚区,加速企业入园形成集聚效应。通过打造入园标杆典型,助推传统印染产业集聚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最终实现“三提升三减半”的目标,打造一批向“绿”而行的典型案例。推动金融绿色赋能,高质量谋划一批引领带动作用强、生态环境效益明显的重大项目,丰富EOD、“环保贷”“环基贷”等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供给,向上争取更多资金支持,对内活跃政银企平台,引导激励金融资本赋能绿色发展。
二是开辟治污攻坚新境界。以“当表率、做示范、走在前”的担当,系统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取得新进展。扎实治理保蓝天,统筹推进“燃煤烟气、有机废气、车船尾气、城市扬尘、油烟废气”五气共治。铸造、机械等行业专项整治,大力推进铸造企业、粉磨站和水泥制品厂的整治提升。“一企一策”实施排放大户友好减排。抓应急管控,联合多部门加强秸秆禁烧、烟花爆竹禁燃禁放管控。务实治理护碧水,一体化推进长江大保护、新一轮太湖治理“1+8”行动,开展涉磷、涉氟化物治理专项行动,全面完成涉磷企业规范化整治。推进工业废水分类收集、分质处理,对入湖河道上游骨干河流、国省考断面所在河流、通江支流及支浜等河道两侧污染源开展排查和整治。踏实治理守净土,高标准打造秦望山国家级绿色资源循环利用基地,推进“无废城市”项目建设,建设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收集分拣中心。完成危废贮存设施清理整治工作。
三是坚持问题清零新常态。种好问题销号“责任田”,进行“拉网式”排查,用“钉钉子”精神落实问题整改。严防交办问题死灰复燃,持续巩固整改成效。练好信访调处“基本功”,进一步优化信访工作办理机制,强化落实领导包案制度。开展“两治一提升”专项行动,化解群众关心的噪声异味污染问题。打好执法监管“组合拳”,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完善信息共享、案情通报、证据衔接、案件移送等工作机制。
四是筑牢生态安全新基底。统筹生态保护修复,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专项行动,加强沿江岸线生态整治修复,提升霞客湾等生态湿地建设水平,建设生物多样性观测站,建设生态安全缓冲区,推动EQI指数提档升级。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百亿百项”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工程项目,用好EOD、“环基贷”等绿色金融工具和政策,支持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强化应急防控体系,完成临港化工园区突发水污染事件“一园一策一图”示范试点工作,落实生态环境安全和应急管理“强基提能”,持续加强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能力基础工程建设,建立与应急、交通、海事等部门的应急联动救援体系,提升突发环境事件预防和应对能力。
五是营造政治生态新气象。要持续正风肃纪,不断增强党建工作约束力。始终恪守纪律底线。严守纪律规矩、不逾纪法底线,带头反对特权思想、严格家风家教。强化廉洁风险防控。通过岗位自查、听取群众意见、集体研究等形式,进一步查找在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制度机制等方面可能存在的廉政风险点,使权力运行的关键环节得到重点关注和防范。扎紧制度管理笼子。聚焦行政执法、资金调配、业务审批等权力集中领域,继续出台一批堵漏洞、补短板制度,进一步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加强与派驻纪检监察组的沟通协调,配合做好日常监督、谈话提醒等工作,切实提升履职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