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号 | 01404053X/2024-04216 | 生成日期 | 2024-09-26 | 公开日期 | 2024-09-26 |
文件编号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发布机构 | 江阴市农业农村局 | |
公开形式 | 网站、文件、政府公报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社会 |
有效期 | 长期 | 公开程序 |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 体裁 | 其他 |
主题(一级) | 农业、林业、水利 | 主题(二级) | 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 关键词 | 农村,农民,农场,会议 |
效力状况 | 有效 | 文件下载 | |||
内容概述 | 《江苏省家庭农场促进条例》学习 |
《江苏省家庭农场促进条例》于2023年9月27日经江苏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条例》共四十条,具体有以下特点:
(一)突出问题导向。《条例》积极回应家庭农场关心、涉及家庭农场切身利益和长远发展的问题,力求务实管用。如,针对一些地方土地租期较短,影响家庭农场发展预期问题,明确农业农村部门应当采取措施稳定土地经营权流转关系,引导流转双方在承包期内签订中长期流转合同;家庭农场依法取得五年以上土地经营权的,可以申请土地经营权登记。为了防止因家庭农场土地经营规模过大、超出实际经营能力造成经营风险,明确农业农村部门应当引导家庭农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针对设施用地紧缺问题,明确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对家庭农场用于集中育秧、仓储、晾晒烘干、冷藏保鲜、农机放置、农产品初加工等的设施用地,以及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给予统筹支持安排。针对家庭农场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明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针对家庭农场开发和推广低门槛、低成本、易申请、高效率并与农业生产周期相匹配的流动资金贷款产品、中长期贷款产品,完善信用建档评级,增加对家庭农场的首贷、信用贷。
(二)突出要素保障。《条例》着重通过强化要素支撑体现对家庭农场的促进。如,农业农村部门应当健全完善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功能,为家庭农场通过流转取得土地经营权提供政策咨询、信息发布、合同签订等服务。农业农村部门应当鼓励和引导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面向家庭农场的社会化服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安排相关资金和发挥乡村振兴投资基金作用,支持家庭农场发展。农业农村、科技等部门应当将适合家庭农场实施的农业科研和推广项目纳入支持范围。各部门和组织对家庭农场开展学历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另外,在财政税费、用电用水、基础设施建设、表彰奖励等方面也有相应的支持保障措施。
(三)突出粮食安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为服务粮食安全大局,《条例》体现了对粮食种植类家庭农场的倾斜。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等部门和单位应当制定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家庭农场种植粮油作物。探索建立粮食规模经营土地经营权流转租金合理形成机制,保障合理种粮收益。优先保障从事粮油作物规模种植的家庭农场附属设施合理用地需求。规划和扶持家庭农场集群服务中心、综合农事服务中心等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提供配套服务。
(四)突出高质量发展。《条例》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的指示要求,从绿色发展、品牌建设、规范管理等方面体现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定位。如,明确农业农村部门应当指导家庭农场运用绿色生产方式,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农田退水治理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指导家庭农场保护农产品产地环境,依法处置废旧农膜和农药肥料包装废弃物。鼓励家庭农场运用农作物绿色高效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产品和技术,精准施肥施药,实现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强调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安排相关资金,支持家庭农场开展质量认证、品牌建设等。同时明确家庭农场应当遵守国土空间规划和土地用途管制、耕地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植物新品种权保护等相关规定,确保家庭农场在规范中实现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五)突出守正创新。《条例》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有关决策部署的同时,把创新发展摆在重要位置,一方面,鼓励支持家庭农场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争取实现转型发展。如,鼓励和支持家庭农场发展设施农业、休闲农业、智慧农业和农村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建设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开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鼓励和支持家庭农场开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和品牌建设。另一方面,把我省近年来在培育发展家庭农场方面探索实践所形成的制度性成果纳入其中,将具有江苏特色的试点经验上升为法律制度。如鼓励家庭农场依法发起或者加入家庭农场服务联盟;鼓励家庭农场的经营者通过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者缴纳较高档次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等方式提高保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