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号 | 01404053X/2024-04222 | 生成日期 | 2024-09-26 | 公开日期 | 2024-09-26 |
文件编号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发布机构 | 江阴市农业农村局 | |
公开形式 | 网站、文件、政府公报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社会 |
有效期 | 长期 | 公开程序 |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 体裁 | 其他 |
主题(一级) | 农业、林业、水利 | 主题(二级) | 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 关键词 | 农村,农民,农民负担,文件 |
效力状况 | 有效 | 文件下载 | |||
内容概述 | 2024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打算 |
2024年,江阴市农业农村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各级农村工作会议部署,锚定“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重大任务,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市建设,全力抓好稳产保供,努力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农业农村工作呈现稳中向好态势。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是稳产保供抓实抓严。稳基础,坚持藏粮于地,全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落实新增和提质改造高标准农田任务2.95万亩,实现“小田并大田”“农田变良田”,承办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获省领导高度肯定。完成江阴市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414个表层样点的外业调查采样及样品制备检测工作,徐霞客镇方园村1100亩耕地质量提升示范区地力提升工作经验典型案例获评部级优秀案例。坚持藏粮于技,成功申报中央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建成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2家、省级区域农机维修中心1家和省级农机维修点2家。稳产能,全市夏粮生产再获丰收,2024年夏粮种植面积13.35万亩,比去年增加0.78万亩;其中小麦面积12.68万亩,比去年增加0.77万亩。夏粮单产突破318.5公斤/亩,增加9.5公斤/亩;其中小麦单产325公斤/亩,增加9.7公斤/亩。稳市场,“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市场运行总体平稳,蔬菜播种总面积9.52万亩,产量18.75万吨。上半年,我市能繁母猪存栏始终保持动态平衡,全市地产能繁母猪存栏0.63万头,规模猪场保有量12家。
二是农业产业创新创优。做强产业,紧扣“土、特、产”谋篇布局,初步完成《江阴市现代农业专项规划》,加快推进“三园”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动资源串联、文化激活、特色集聚、业态融合。做实项目,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持续推动重大项目建设,2024年,已开工建设农业农村重大项目42个,项目总投资96.49亿元(其中续建项目投资20.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0.04亿元。其中纳入省库农业农村重大项目16个,项目总投资43.2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6.99亿元,已完成投资7.85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为46.2%。江阴市宸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江阴正汉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江苏股权交易中心“农业(乡村振兴)板”成功挂牌。6家农业主体入选无锡市“十佳五美家庭农场”“十佳五强农民合作社”。做优品牌,实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推动农产品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加快打造特色农产品集群,全市共有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139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个,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77.24%,打响“江阴好”金字招牌。
三是农村生态见行见效。抓整治,巩固“三清三治”专项行动成果,继续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和治理体制,持续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提档升级,以项目化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培育建设,获评省首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4个,秉持系统思维,分批分级培育建设各级示范,摸排敲定了2025年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培育目标18个。抓生态,围绕农业绿色发展,有序开展农业投入品减量、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业设施生态化改造等工作,启动沼气设施安全巡检。启动建设“长江三鲜”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创新中心。持续推进第四轮改革试验区项目,完成护渔点智能警戒设施(第二批)项目实施、验收、审计、资金拨付和指导使用,扎实开展美丽河湖非法围网管桩整治监管工作。持续推进长江十年禁渔,组织承办2024年长三角“三省一市”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暨长江禁渔联合执法活动,获得部省级好评。抓安全,聚焦农业机械、农药及农业危化品使用、兽药饲料和畜禽屠宰等重点行业领域,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突出夏收夏种重要农忙时节,全面深入细致排查整治各类安全风险隐患问题,全力以赴防风险、除隐患、保安全。
四是农村改革有力有序。深化改革成果,巩固省第三轮、第四轮农村改革试验区等改革成效,大力推进全国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试点“基石工程”,认真筹划“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建设政府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4个镇街成功申报专项债1.235亿元。发展集体经济,深入实施产业富民行动,建立健全镇村联合发展平台和集体农业发展公司,“一村一策”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1-6月村级收入14.6亿元,经营性收入10.54亿元。1-6月全市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共交易项目1797宗,成交金额2.2亿元。起草《关于开展新一轮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重点帮促行动的实施意见》,制定出台《江阴市“乡村振兴·共富基金”保值增值管理暂行办法》,对上争取2024年度江苏省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7个,涉投资总额5312万元,争取省级奖补资金560万元;15个无锡市相对薄弱村产业发展项目陆续落地并产生收益,收益率达超6%。常态化开展“两清”专项整治行动,强化巩固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培育经营主体,创新富民增收利益联结机制,持续提升农民合作社规范化水平,做优做强农业龙头企业,支持家庭农场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合联盟发展,推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积极构建“龙头企业+集体经济+农业基地+专业农户”的富民合作模式。
二、下半年工作打算
下半年,市农业农村局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紧紧围绕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精神,锚定“农业强市”战略目标,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夯基础、守底线、稳产能、增活力,扎实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一是以稳产保供为支撑,拓宽丰产丰收“新”路径。坚决扛起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住农业基本盘。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确保粮食面积稳定在28.71万亩以上,总产量2.61亿斤以上。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新增和提质改造高标准农田2.95万亩,实现“小田并大田”“农田变良田”。 规模猪场保有量10个,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0.62万头。突出建设发力点。牢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积极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规划建设江阴市畜禽集中屠宰点,加快建设“长江三鲜”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创新中心。狠抓生态提升面。扎实推进全国耕地质量调查,积极争创省级绿色防控示范县。全面完成省第四轮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坚持联勤巡查、联动协商、联合执法,稳步推进长江“十年禁渔”,真正实现“禁得住”向“禁得好”转变。
二是以产业发展为核心,激活高质高效“新”动能。坚持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集中力量打造智慧农业。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持续推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全产业链深度融合,推进省“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试点县建设,高标准完成省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试点,农业机械化率达97%以上。集聚资源打造都市农业。紧扣“土、特、产”谋篇布局,加快推进“三园”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动资源串联、文化激活、特色集聚、业态融合。入库省级农业农村重大项目15个、总投资34.28亿元、开工率达100%,其中农产品精深加工、新形态乡村产业、高技术农业等“加、新、高”类型项目占比达86.7%。集成政策打造绿色农业。打响“江阴好”系列品牌,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提升。实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推动农产品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78%。
三是以乡村建设为重点,塑造宜居宜业“新”风貌。紧扣“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定位,全面提升农村品质生活。装扮“外在美”。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做法,以农村厕所、生活污水、垃圾清理“三大革命”为重点,纵深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争创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4个。涵养“内在美”。拓展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成果,持续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中国农民丰收节等百姓喜闻乐见的活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引育用留”一体发展,培育更多“一懂两爱”的“新农人”和可堪时代重任的“新农干”。培育“融合美”。 扎实推进全市规划发展村庄全面启动“美丽农居”建设,积极推进农村水、电、气管线改造,完善农村教育、卫生、体育、文化、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体系,逐步建立全域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服务网,培育好7个省乡村振兴示范镇村。
四是以改革创新为突破,擘画富裕富足“新”图景。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千方百计拓宽富民渠道。强化改革赋能。纵深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农村土地经营权统一流转率达85%,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机制改革,加快形成多元化投入新格局。立足特色禀赋。深入实施产业富民行动,优化发展空间、整合发展要素,多形式提升集体经济“造血”能力。健全镇村联合发展平台,鼓励村集体组建农业发展公司,落实“双百行动”(“百村提优”“百村帮促”),启动新一轮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帮扶,“一村一策”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确保年内集体经营性年收入超500万元的村占比超45%。聚焦共同富裕。落实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培育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让更多农民共享产业增值收益,确保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全省前列。